欢迎访问宝业恒(北京)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用地分类和规划条件研究(一)

发布时间:2021-10-14 12:00

浏览者:612

摘 要 在机构改革后新的土地管理体制下,为减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中的制度性障碍,提高供地效率,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系统梳理现有不同部门满足不同管理需求的土地分类标准在分类体系、地类内涵、适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对比分析不同标准之间地类内涵和统计口径之间的差异,通过梳理现有分类标准在支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北京市为例,结合治理体系现代化对于建设用地供应制度的新要求,提出未来能够有效支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的土地分类体系的治理路径和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用地分类标准是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基础,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按照各规划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和管理需求分别施行各自的用地分类标准,国土、林业、农业、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和机构先后制定了各自不同的土地调查、统计分类体系,并在各自部门规划体系下进行推广实行,不便于统一管理。其中,涉及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包括原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及住建部制定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目前,这两个用地标准在用地分类体系,地类内涵界定、统计口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地方供地单位、用地单位的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需要统一协调的问题,增加了供地成本。在机构改革后新的土地管理体制下,为减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中的制度性障碍,提高供地效率,迫切需要调查和研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中不同用地分类标准的协调,以及未来的“多标合一”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精神,本研究在落实新《土地管理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有偿使用制度下,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系统梳理现有不同部门满足不同管理需求的土地分类标准在分类体系、地类内涵、适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对比分析不同标准之间地类内涵和统计口径之间的差异,通过梳理现有分类标准在支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北京市为例,结合治理体系现代化对于建设用地供应制度的新要求,提出未来能够有效支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的土地分类体系的治理路径和建议。

        二、用地分类标准现状

        (一)城乡规划用地分类

        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该标准将地类分为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两大部分,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按照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2.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标准将镇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9大类、30小类,具体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3.北京市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DB11/996-2013)

该标准为北京市地方标准,为规范北京市城乡规划土地使用,以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为基础,经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标准。该标准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涵盖了北京市城乡各类用地,适用于北京市市域范围内各类城乡规划的制定和管理工作。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层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其中涉及国有建设用地的主要地类包括: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三)其他用地分类标准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标准》(GB/T51358-2019)由住建部主编,于201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将城市地下空间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分别提出不同的管制要求。

        (四)规划分类与现状分类的对比

        1. 分类目标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是管理导向的分类,主要服务于各级城乡规划编制与城乡建设的管理;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事实导向的分类,主要目的为客观反映土地利用状况,又是土地审批、登记等管理工作的基础。两者属于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不同过程,由于目标导向不同,分类层级与重点亦有不同。

        2.分类层级

       各类分类均反映了各自的分类特点,在第一层级均较好地满足了各自分类的目标,但不同分类在不同层级的粗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3.分类重点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主要内容集中在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阐述上,体现城乡统筹的原则,实现城乡规划在整体空间上的全面覆盖。标准将地类划分为“城乡用地分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包括对镇、乡、村庄及其它用地的概括性规定,更加全面的覆盖整体城乡用地范围,适用于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及其它具备条件的镇。

        北京市《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DB11/996-2013)用地分类覆盖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在内的全域用地,更为侧重和擅长建设用地的规划与管理,用地分类中建设用地的分类深度、细度较非建设用地更具优势。该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市域范围内各类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为规划用地分类顶层唯一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为城乡全覆盖的统一分类标准,对农业、城乡和生态(未利用地)的地类划分口径相对一致。

        三、国有建设用地规划出让登记各环节中地类信息设定及其与现有分类的衔接

        (一)土地供应计划中的地类信息与衔接

        土地供应计划分类根据《〈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7号),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中的7类。这一分类标准主要以建设用地指标总量控制为目标。

        (二)规划设计中的地类信息及其衔接 

        规划设计条件是贯穿规划实施管理全过程的重要线索,是对建设用地以及建设行为有效实施控制引导的核心手段。《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出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应当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出让的地块,必须具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第六条:“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包括:地块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停车泊位,主要出入口,绿地比例,须配置的公共设施、工程设施,建筑界线,开发期限以及其他要求。 

        (三)规划许可中的地类信息及其衔接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四)土地出让中的地类信息设定及其衔接

        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申请《规划许可证》时,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提出的规划条件,其中包括地块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而规划条件中的土地使用性质均以《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规定的类型为准,在建设用地批准过程中与土地系统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不一致。

        (五)土地出让合同中的地类信息与衔接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GF-2008-2601)中明确要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第五条,“宗地用途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规定的土地二级类填写。依据规划用途可以划分为不同宗地的,应先行分割成不同的宗地,再按宗地出让。属于同一宗地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用途的,应当写明各类具体土地用途的出让年期及各类具体用途土地占宗地的面积比例和空间范围。”

        (六)不动产登记中的地类设定

        《不动产权证书及使用填写说明》第十一条(用途)中明确指出:“土地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填写二级分类。房屋、构筑物填写规划用途。涉及两种的,用“/”分开(“/”由登记机构自行打印)。”其中,土地用途因出让系统采用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DB11/996-2013)和不动产登记系统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两分类标准不统一,用地分类得不到有效衔接,导致不动产登记中出现宗地用途一致而表现形式不同的情况产生。

        四、北京市的相关实践

        (一)北京市执行的用地分类标准

        目前,北京市现行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依据《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DB11/996-2013)。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

        按照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北京市在土地出让工作中根据规划条件即参照北京市《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DB11/996-2013)来填写,并且将补充协议中的第五条进一步明确为“出让宗地规划用途”。当规划用途与现状分类不一致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规划用途转化为现状分类。

        北京市不动产登记中土地用途主要参照出让合同确定。

        (二)编制《北京市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对应指南(试行)》,明确地类转换关系

        原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为规范北京市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对应关系,解决现行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DB11/996-2013)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衔接问题,保障北京市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管理及不动产登记工作顺利开展,指导和规范城乡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对应指南(试行)》。指南适用于北京市市域范围内各类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管理及不动产登记工作。本着对应“最细地类、尊重国家标准、适应北京地域特色”的三个原则,根据北京市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的特点,并参考北京市规划编制、管理和不动产登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对应了北京市城乡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地类认定,旨在地方标准层面明确用地对应关系,便于日常规划编制、管理和权籍登记工作。

        (三)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1. 两套分类体系无法适应机构改革后的管理要求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是原北京市首都规划委员会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考虑到与土地利用现状的用地分类标准相互协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也是在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基础上编制,然而由于修订工作的不同步,依然没有达到良好的衔接。例如,北京市《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参照的是2007版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标准,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目前执行的是2017年版本,编制部门的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沟通配合,用地分类标准协调方面仍需加强。

        2016年原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为成立。虽然,2018年原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为解决现行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DB11/996-2013)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衔接问题,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对应指南(试行)》,解决了不同分类对应间的普遍关系。但这只是机构改革过渡期间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展的应急管理手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多规合一”后土地用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因此,需要统一两套分类体系以适应当前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需求。

        2.用地分类“一对多”、“多对一”、“交叉对应”等问题依旧存在

        由于规划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目标、层级和重点不同,导致不同用地分类体系名词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不一致。因此,参与对应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深度存在较大差异,划分逻辑不同也导致不同分类对应存在难点,造成指南中“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增加了地类对应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和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存在地类名称相似但地类含义不同的情况。例如,城乡规划用地中A3教育科研用地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07)二级类中083科教用地名称相似;但在对应中发现, 城乡规划用地中教育科研用地含义中包含部队科研院校,而二级类中该类用地则被包含在091军事设施用地的含义中。这就形成“规划用地分类”教育科研用地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科教用地、军事用地在用地名称上交叉对应现象的出现。相似的地类名称会造成数据使用者的主观误解,形成数据错误,也会导致地类对应存在交叉和重复。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和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存在用途描述上的交叉对应。例如,城乡规划用地F1住宅混合公建用地(以居住建筑为主导、兼容公共建筑的混合用地)、F2公建混合住宅用地(以公共建筑为主导,兼容居住建筑的混合用地),既可以对应土地利用现状(2007)二级分类中的071城镇住宅用地,也可以对应商服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包括051批发零售用地、052住宿餐饮用地、053商务金融用地、054其他商服用地、081机关团体用地、082新闻出版用地、083科教用地、084医卫慈善用地、085文体娱乐用地、086公共设施用地)。F81绿隔产业用地和P保护区用地为政策导向型用地,均可对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051批发零售用地、051批发零售用地、052住宿餐饮用地、053商务金融用地、054其他商服用地。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和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存在不同属性地类交叉对应。例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07)中,05商服用地的界定原则为以市场配置方式取得且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不以盈利为目的且通过非市场配置的公共管理、服务设施用地。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中,A类用地,如A1行政办公用地、A2文化设施用地等为公益性用地;B类用地,如B1商业用地、B2商务用地等为经营性用地。因此,规划分类中的A类公益性用地和B类经营性用地两类不同属性用地,分别与现状分类中的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05商服用地一致。在两规地类对应中,实际中存在不同属性地类交叉对应的情况。按照地类定义,规划用地分类B22艺术传媒用地同时对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053商务金融用地、082新闻出版用地、085文化娱乐用地。

        (四)落实北京总规需要深化细化用地分类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提出,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问题。此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新定位下,北京应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减量发展、严控建设总量,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态水平,加快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高精尖产业引领和“三城一区”(即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

        

宝业恒(北京)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
  • 服务热线:010-64051428
  • 客服电话:13910411253 、13046773193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9号华普花园B座204室
  • Copyright © 2022 宝业恒(北京)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13847号-1

    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及时处理。

    Copyright © 2022 宝业恒(北京)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13847号-1